民族文化

祁丰藏族乡藏族其先祖世居西康,即今四川西部的阿坝、甘孜云南迪庆、西藏昌都,属窝绒宗喀部。因战争奉命来到此地戌边。初来时,全体将士及家眷三万多人,以长矛为武器,矛头系黑牛毛缨。藏语“黑缨”为“东纳”,因此,后人逐渐称他们为“东乐克部落”。祁丰藏族称自己为“博”、“博巴”,“博”指西藏,“巴”为人意,就是“西藏人”的意思,所以有人称其为“西北的康巴人”。

“东纳”人原为一部,后因长期分别镇守不同的关隘,逐渐分为三部。一部为“卯来泉族”,正头目为乔姓(藏语“周掌印”),以大布施得达赖喇嘛赏赐为世袭头目,后清政府以该部落距西藏路途遥远,改为嘉峪关游击管辖。主要分布在今祁丰藏族乡祁文片、祁青片,该族也称为“乔家部落”。二是“六族部落”,正头目姓蒲(藏语“普擦”),清乾隆时因献海马而得职,隶属金佛寺把总,现主要分布在祁丰藏族乡祁连片。三是“甘黄坝族”,正头目姓佘(藏语“舒尼”),清时以军功得职,隶属清水守备管辖,现在分布在祁丰藏族乡祁林片。以上三族(或部落),世代分别把守着祁连山北麓的三个大山口,因此,祁丰的藏族(即“东纳”),在新中国成立前又被称为“三山口番”,三族头目均为世袭制。“东纳”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军牧或军垦的半军事化状态下的封建部落制。清末废除世袭制,改用选举制,但必须经历代政府认可。民国以后,祁丰的三山口藏民隶属肃州“镇守使”,后又在保甲制建立时改设祁连直属保,隶属酒泉县政府管辖。新中国成立后,酒泉县于1950年2月设立祁明区(今祁丰区和明花区),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后,划归肃南县管辖。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