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

七一冰川

自然资源

“七一”冰川旅游区域约4平方公里,每到夏秋季节,冰峰在蓝天丽日下分外晶莹耀眼,与潺潺的溪流以及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高山牧场,共同构成一幅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迷人画卷。由于冰川海拔较高,游客登临时常常会遇到阴、晴、雨、雪等天气,在一日之内经历四季,堪称一生中难忘的体验。“七一”冰川还以“亚洲距离城市最近的可游览冰川”被编入了部分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教科书。
  七一冰川景观奇特[1],远望似银河倒挂,白练悬垂;近看则冰舌斜伸,冰墙矗立,冰帘垂吊,冰斗深陷,神秘莫测。冰川处修建有5公里人行山道,立有“青山不老,为雪白头”纪念碑,旅游区域约4平方公里。夏秋季节旅游,但见冰舌处雪消融,水流四注,瀑布飞泻,声震山谷。山坡上时有雪鸡栖息;雪莲与冰晶争芳斗艳; 山下草坡上则牛羊遍野,牧人的帐篷中炊烟袅袅,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无论如何,这里是一个与您熟悉的一切截然不同的世界,也正因此,它每年吸引着无数的登山爱好者和观光客前来一游。

文殊寺景区

自然资源

文殊寺建于北魏时期,是远近闻名 的古刹。距嘉峪关市26公里、酒泉市25公里、玉门市60公里、张掖市200公里、敦煌市400公里、肃北县500公里,交通方便。文殊寺藏庙为东纳藏族各部崇奉和供养的藏传佛教寺院。 康乐寺有900多年的历史,为康巴地区三大鼻祖寺院之一的宁玛派(俗称红教)寺院。辖13个分寺,共计僧人3千多名。据史书记载,文殊山石窟最早凿于北朝,寺庙创于贞观,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五代唐、宋(西夏)、元、明、清历代开凿、建筑、塑像、彩绘,在香火鼎盛时期,前山和后山建筑约三百六十余座,七十余院,石窟洞窟七十余座,庵、观、寺、院处处香烟缭绕,殿、亭、楼、阁遍布前山后山。南北朝至隋唐以来,藏汉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艺术荟萃之地,距今约1500多年的历史,其艺术风格与莫高窟相媲美,俗有“小西天”之美称。据传说文殊菩萨在此显灵而得名。三世达赖曾来此朝拜。千佛洞、万佛洞、奇观骆驼峰,古建筑多建在奇峰异峦之颠。1992年5月,原肃南县祁丰区公署,祁丰区祁文藏族乡人民政府在所在地文殊寺成功地举办了文殊寺第一届文化庙会,拉开了祁丰旅游业发展的序幕。在区公署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牧民群众积极投资大办旅游业,从刚开始的简易布帐篷逐步发展为目前的楼式结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固定式景点15处。80年代未期,酒泉、嘉峪关市等地的信教群众纷纷来此投工投劳投资,补修了部分庙宇,在符合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宗教信仰活动。为了规范旅游业的管理,提高景区的旅游品位和档次,1995年8月肃南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殊寺旅游行政管理所”,属事业单位,隶属祁丰区公署管理,具体负责景区的管理和经营。目前,旅游景区水、电、路、通迅,各类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有各类管理人员150余人,讲解人员5人,人文景观3处42座庙宇,草原自然风光景观3处,自然奇观1处。成功举办文殊寺景区文化庙会14届,接待游客70万人(次),其中 国外游客0.1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累计达到1250万元。 2001年国务院第五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悬堂寺丹霞

自然资源

悬堂寺丹霞位于青稞地村境内,因此地有一古迹悬堂寺,故得名“悬堂寺丹霞”,是至今未被开发的红色砂岩风化怪石地貌。悬堂寺丹霞以红色砂砾岩为主,并间有灰白、酪黄、赭石、深红等多种色彩,历经亿万年,被大自然精雕细刻形成了层峦叠嶂、怪石林立、悬崖峭壁、沟壑纵横的奇观,堪称一幅幅鬼斧神工的绝世之作,令人神游在鬼神狂舞的神话中。该丹霞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有四条大峡谷组成,其特点是岩石颜色鲜红,形态似熔炼后凝固,状似戏剧脸谱,变化多端,形诡异,其“色”艳、“形”奇、“貌”怪、“态”神,各种造型、万千组合,或左依右靠,或腾空而起,或直指云天,形似雄狮、银蛇、大鹏、金蟾、神灵种种,不同视角均可见不同神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尽显淋漓,创造了绝世之作,另人叹为观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