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化改革赋能 村集体经济增效
——肃南县祁丰藏族乡文殊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典型案例
今年以来,肃南县祁丰藏族乡文殊村紧紧围绕“集体创收、农民增收”目标,盘活资源要素,用好改革“法宝”,积极探索新型农牧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把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举措,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试点工作
一、村情特色
肃南县祁丰藏族乡文殊村因地处佛教圣地文殊山而得名,村落沿文殊沟呈东西分布,与肃州区、嘉峪关市接壤,距酒泉市中心15公里、嘉峪关市中心2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居住有藏、汉、裕固等5个民族84户256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5名。全村共有草原126.8万亩(其中村集体草原51.14万亩)、耕地256亩,村集体草原奖补资金138.34万元,2021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万元。近年来,文殊村立足本村旅游资源多、劳动力多、集体经济积累多的“三多”优势,探索推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控股的嘉央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种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村级资产资本化、草原(土地)权益股份化、经济发展市场化。

二、主要做法
用好党建引领“指挥棒”,凝聚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合力。公司化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乡、村两级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及时成立公司化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统筹推进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和公司成立等具体工作。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开展专题学习、入户宣传动员等形式,广泛宣传改革相关文件及配套政策,全面分析村情实际,广泛凝聚村“两委”班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思想共识,引导全村党员群众深刻认识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破除思想壁垒,形成工作合力。

稳固集体经济“压舱石”,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立足乡村融合发展“首善之地”的区位优势、每年近140万元的村集体草原奖补收入、11户乡村旅游专业户、25户农牧经营户和100余名禁牧后转产的农牧民等丰富的人力资源、256亩耕地等资源禀赋,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控股出资200万元,村内党员群众共同出资100万元,成立嘉央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考虑国家和省市县政策导向和文殊村产业发展实际,将农牧业生产经营及服务、小额简易工程建设管理、文旅餐饮产业投资和物业管理服务4大主营业务纳入公司经营范围,构建起“村民委员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公司”“三位一体”运营构架,规范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程序,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明确方向,注入活力。

把牢实体运行“方向盘”,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成效。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监管有力”的公司化运营目标,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探索建立重大事项决策、财务管理、利润分红、薪酬激励、风险控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公司经营管理者与群众的积极性,推动村集体经济公司发展壮大、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带动产业发展、农牧民群众致富,真正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分享改革红利。公司成立以来,充分利用市县乡扶持村集体经济公司发展有关政策,立足本村实际和自身优势,依托文殊村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建设项目,积极承接文殊村整村拆建项目老旧房屋拆除工程,公司实现盈利11万元。
三、几点启示
一要解放思想。在村集体经公司化改革的过程中,部分村干部和群众存在的小富即安、目光短浅、坐井观天,求稳怕乱、消极畏难等不良思想,一方面是对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的政策掌握不深、理解不透,另一方面是有后顾之忧,不愿意甚至不敢把资产资源投入进去。为此,乡党委和村党支部通过入户走访、召开群众大会等方式与群众拉家常、讲政策、话发展、谈未来,引导党员群众放开视野、放开胆量、放开手脚,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破除了公司化改革的“思想之冰”。

二要因地制宜。怎样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有什么资源禀赋,文殊村党支部对村集体“三资”“家底”和群众想法进行全面摸底,坚持做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的群众、本村优势特色、参与公司化改革的经营管理人才“四个清楚”。合理确定公司主营范围为农牧业生产经营及服务、小额简易工程建设管理、文旅餐饮产业投资和物业管理服务这四大类,既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使产业灵活多样,又能抱团发展抵御市场经济和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规避了产业单一、经营管理不善“软肋”,让规范经营持续长久、村集体经济多元增收。

三要量力而行。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牧民群众意愿,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搞“齐步走”、不盲目“铺摊子”,有效防止举债搞产业、侵害农牧民利益的现象发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发展村集体经济、开展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试点工作,坚强有力的党支部班子、管理有效的党员队伍、人才支撑是关键因素,党支部将党员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攻坚,为全县公司化改革蹚出了一条“新路子”。